中新社北京10月27日電 (郝爽)1960年,陳嘉庚先生倡儀在北京建立中國華僑博物館。在經歷了50餘年的歲月與幾起幾落的坎坷後,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於日前在京落成開館,幾代人的期盼終成現實。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館長黃紀凱在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介紹,陳嘉庚提出倡議的同時,為建館捐資了50萬元人民幣。“聽老一輩人說,陳嘉庚老先生的提議,周恩來總理當時是贊成的,但周總理不同意已捐50萬元建館費用的陳嘉庚先生再次出資。周總理對陳老說,‘這幾年國家經濟困難,等國家度過難關,由國家出資建立華僑博物館’。”
  然而就在次年,陳嘉庚先生去世。直到改革開放後,華僑博物館建館事宜再次被提起。黃紀凱回憶稱,“80年代初期我到中國僑聯工作後,時常聽莊明理先生提起陳嘉庚老先生的遺願,要建立華僑博物館”。
  上世紀90年代初,七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三次會議審議華僑委員會關於建立華僑博物館的報告。報告中提出,華僑博物館將建於北京。
  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後,全國掀起了興辦開發區的浪潮。黃紀凱說,“中國僑聯向北京市提出在小湯山建立華僑城的設想,並計劃把華僑博物館放在華僑城的開發項目中,以滾動開發的形式籌建”。
  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於1994年獲得國家發改委以定額補助投資的形式批准立項建設,選址在小湯山,但仍然面臨著諸多困難。隨著各地開發區熱逐步降溫,華僑城開發項目擱置,華僑歷史博物館籌建工作也再次陷入停頓。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辦奧運會成功。為此,北京市展開市政基礎設施改造,整體市政環境大幅度改善。有關部門建議,將華僑歷史博物館建設項目從小湯山項目移至北新橋地區。
  黃紀凱稱,當時中國僑聯主要領導提出“如果對博物館建設太過理想化,博物館反而不易建成,我們要盡自己所能走出第一步”,這為重啟華僑歷史博物館項目奠定了基礎,並終於確定了現在的博物館選址。
  其後,根據北京市文物局提出的符合舊城保護原則的要求,清華大學建築設計院為項目設計了概念方案。黃紀凱告訴記者:“就像我們現在看到的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在項目東南兩側復建平房,在西北方向建設主體,建築高度由東南向西北漸次提高。”
  2011年,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終於在北京正式奠基。
  黃紀凱表示,“如今,中國國字號的華僑博物館建成,正式亮相北京。它承載了幾代華僑華人的期盼,歷經坎坷,但從沒有被放棄,更顯彌足珍貴”。(完)  (原標題: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館長談50餘年建館路:從未放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l54oltdj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