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一邊是水仙、銀柳、臘悔、蝴蝶蘭,另一邊是菜場攤檔代客搜尋行銷加工的風鰻、腊肉、風鵝——黃浦區蒙西菜場洋溢著濃濃的年味……記者這兩天踏訪滬上老城廂,發現馬年過年的“公款吃喝”味道淡了,“私家訂製”味道濃了,“阿拉”自製年菜、自書對聯等各色DIY迎春,讓馬年的年味和年俗濃起來。
  50後60燒烤後難忘的美食
  如意菜、八寶飯、十八鮮、長壽麵……馬年的年菜需求比往景觀設計年更多了。往年,有些人的單位會發年貨,到過年前去小菜場配點菜就行了;今年,很多人年前就早早地到菜場買好原料自己動手腌鹹肉、做風雞、包湯圓、包餃子,再買點半成品年菜。據悉,往年春節前一個月的副食品年貨加工廠最忙,但今年生意卻大不如前,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機關企事業單位團購年貨的十分罕見,這讓馬年的年貨銷售從昔日的批量團購多,轉向了私人零買多。
  既然單位不發自己買了,那麼除了常見菜,什麼樣的大餐最抓得住上海人的胃呢?在街頭隨機的採訪中,不少50後、60後的上海人回憶起小時候過年的味道——“三陽”的火腿、腊肉、風鵝,“邵萬生”的黃泥螺、醉蟹,“真老大房”的醬鴨、糖關鍵字醋小排,“光明村”的熏魚、走油蹄,“萬有全”的清真牛羊肉、腊肉、火腿、豆製品,“杏花樓”的松糕……
  70microSD後80後親子的飾品
  剪窗花、寫春聯……這兩天在福佑路市場,馬年的飾品種類比蛇年更豐富。不過,受《爸爸去哪兒》等熱門親子節目的影響,今年父母帶著孩子一起做年俗品的也多了起來。
  在福州路上的一家舊書店,記者碰到了在南京西路上班的白領朱俊,他正領著兒子在淘趙孟頫的書法碑帖,兩本全新碑帖只要37元,不到原價一半。朱俊告訴記者,馬年家裡的對聯他準備和兒子共同創作,臨帖既能讓大人在緊張的工作之餘放鬆一下,也能讓平時被電腦“套牢”的兒子體會到什麼是真正的年俗。
  無獨有偶,在外灘工作的白領曹咪也準備在新春里給女兒露一手“私人訂製”。按照她的馬年春節設想,要請親朋好友分三批來家裡喝下午茶——茶葉是年前爸媽從英國旅游帶回來的伯爵紅茶;茶具和點心架,是老公特意到淮海路買的骨瓷套;點心,則要靠自己的手藝了,那是節前花了100元,用了一個下午學來的;而服務生,則讓小學三年級的女兒來當,讓她體驗春節里待人接物的禮節。
  通訊員 楊濟詩 孫霞琴 本報記者 胡曉晶  (原標題:馬年春節未到 滬上年味先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ol54oltdj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